葛根
葛根是一種食藥同源的植物,有南方人參美稱,在食品、醫(yī)藥、工業(yè)、生物能源開發(fā)等方面有廣泛用途。葛根在我國大部分地區(qū)均有分布,但由于葛根多生長在丘陵坡地及山腰,這些地方一旦采挖葛根就會破壞地表,造成水土流失,因此河南、安徽、四川、云南、貴州老產區(qū)已經立法嚴厲禁止采挖根莖類藥材。雖然湖南、湖北、山西等新產區(qū)開發(fā)保證了國內葛根的產量,但目前來看,我國葛根資源恢復及種植生長速度跟不上采挖速度,整體蘊藏量逐年減少,還是對國內葛根供應情況造成了一定波動。未來我國葛根行業(yè)將向多元化方向發(fā)展,形成涵蓋原料種植、加工制作、產品研發(fā)、市場營銷等環(huán)節(jié)的完整產業(yè)鏈。
沙參
我國沙參行業(yè)發(fā)展現狀而言,早期2003年非典期間,沙參需求量劇增,價格迅速攀升,隨著市場供需趨穩(wěn),價格回落后多年來整體波動幅度相對較小。近期行業(yè)波動情況來看,根據數據,我國沙參的供應量在2017年至2023年間呈現波動增長趨勢,從2017年的8530噸增長到2023年的8940噸,其中北沙參整體供應表現為增長趨勢,主要得益于種植規(guī)模的擴張。進出口來看,近年來我國沙參的出口量從2017年的1194.7噸顯著增長至2023年的2425.5噸,表現為明顯的逐年增長態(tài)勢,主要得益于國際市場認可和下游產品開拓。
甘草
甘草種植周期長,通常需要3-4年,2013至2016年,低價進口甘草的沖擊導致國內種植效益下滑,種植面積縮減,2017-2021年由于價格低,持續(xù)種植面積減少,從2022年下半年開始,隨著中藥需求上升、供應不足和庫存不足影響,甘草價格開始穩(wěn)步上漲,尤其在疫情背景下,需求激增,價格飆升,不僅提高了種植戶的收益,也激發(fā)了他們的種植積極性。進出口量而言,受到國際市場價格及貿易政策的影響,甘草的進口量在2015年至2023年間呈現出先增后減再增的態(tài)勢。特別是在2020年和2021年,由于全球疫情的影響,進口量顯著下降。
黨參
進入2020年,黨參新貨交易時間不長,價格保持平穩(wěn)運行。2021年盡管中藥材市場普遍上漲,黨參的價格僅在種植期受到小幅利好,后期行情并未有顯著波動。到了2022年甘肅地區(qū)連續(xù)的干旱以及黃心病的蔓延,導致黨參產量明顯減少,市場供應緊張,價格因此持續(xù)上漲,2023年由于有資金介入當歸、黨參等西北大品種,黨參的價格上漲一發(fā)不可收拾。供給來看,2023年定西市的黨參產量達到了14.48萬噸,出口來看,近年來我國丹參出口表現為逐年下降態(tài)勢,從2015年的4489.6噸下降至2023年的1415.6噸,其中甘肅出口21.2噸。
川芎
近年來川芎的產量經歷了從高峰到低谷再到回升的過程,主要受到市場價格和需求起伏不定等影響。產量變動而言,數據顯示,2016年至2023年我國川芎的總產量實現從1.6萬噸到1.86萬噸的小幅度增長,中間年份波動明顯,總體趨勢呈現增長態(tài)勢。細分階段來看,2017-2018年產量明顯增長,主要受到2016年以來的價格高漲提升種植戶積極性,2019年開始逐步下降,2020年的庫存消耗后,2021年川芎價格一路走高,一度達到歷史高點45元/千克。到了2022年,價格高位下農戶高積極性帶動產量提升,價格開始小幅度波動回落,但整年均價仍較2021年出現小幅度增長,2023年產量繼續(xù)增加,均價小幅下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