距離2019年高考不到100天時間,許多家長想盡各種辦法讓孩子提高成績,近日,有消息稱,高三女生吃了“聰明藥”后考進班級前十名。聽到這個消息,最高興的莫過于家長了。
據(jù)南寧廣播電視臺消息,一名高三女生因為沒法靜下心來完成物理題,媽媽就給她服用了“聰明藥”。于是學習成績在短時間內(nèi),有了大幅的提升。在服用了兩個多月后的一次月考中,她考進了班級前十。
但廣西中醫(yī)藥大學第一附屬醫(yī)院腦病一區(qū)的科主任胡躍強卻表示,所謂的“聰明藥”屬于神經(jīng)中樞興奮藥,真正的商品名稱叫“利他林”,“專注達”等,是國家嚴格控制的藥品,濫用可能會引起身體不適,更危險的是哌醋甲酯和冰毒的主要成分類似有相似的化學結(jié)構,因此具有一定的成癮性。
胡躍強還稱:“它跟冰毒的成分,叫做苯丙胺,有相似的化學結(jié)構,成分差不多。這個藥有點上癮性,所以越吃越上癮,到后面吃的劑量會越來越大,沒有這個藥他就興奮不起來,就起一種負性的神經(jīng)調(diào)節(jié)作用。”
研究顯示,以利他林為代表的精神類處方藥可以提高患者的注意力,常用來治療兒童“多動癥”等疾病。但近十年以來,這一類藥物經(jīng)常被學生群體濫用,以借此提高學習成績。根據(jù)法國國家醫(yī)藥和保健品安全局2017年提供的數(shù)據(jù),此類藥物在1996年共售出2.6萬箱,而到2005年銷量已上升為22萬箱,到2014年更是超過60萬箱。
在剛剛過去的2018年,盡管上半年藥物出現(xiàn)庫存短缺,但全年仍有62.8萬箱投入市場。無獨有偶,濫用藥物的現(xiàn)象在英國名校也未能“幸免”。英國廣播公司(BBC)在紀錄片《藥品依賴》中就曾提到,劍橋大學的部分學生同樣利用利他林等精神藥品在高強度的學業(yè)壓力下保持充沛精力,并將它們戲稱為“大腦偉哥”。由于太多學生服用此類藥物,專家甚至建議,文化考試應該像體育賽事那樣對學生進行藥檢。
而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國,這樣的情況有過之而無不及。據(jù)統(tǒng)計,早在1990年,美國就有60萬兒童服用莫達非尼等精神藥物。2007年,南卡羅萊納大學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,在過去12個月中,美國有160萬人并非出于治療的目的服用處方興奮劑。而到了2011年,這一數(shù)據(jù)已急速增長至350萬。“服用‘聰明藥’不僅是遍布全美的現(xiàn)象,其本身已成為一種校園文化,”紐約執(zhí)業(yè)心理醫(yī)生德安辛·帕克表示,“我們發(fā)現(xiàn),17%的學生都有過服用利他林的經(jīng)歷。”美國國家藥物濫用研究所針對常春藤聯(lián)盟的一項匿名調(diào)查顯示,將近70%的學生承認自己曾為了趕論文而服用“聰明藥”,66%的學生曾在期末考試前服用過精神類藥物,另有27%的學生則直接坦言自己每逢考試必吃“聰明藥”。
所謂的“聰明藥”究竟有什么神奇功效?學生對這類藥物的趨之若鶩究竟到了何種程度?本應被嚴格監(jiān)管的精神類藥品,又是如何到達學生和家長手中的呢?美國知名視頻網(wǎng)站Netflix近期推出的紀錄片“嗑藥”為我們解開了這一系列疑問。清晨,常春藤聯(lián)盟的一名大一學生吉米將車駛?cè)胄@停車場,他匆匆掃了幾眼筆記,準備迎接20分鐘的第一場期末考試。下車前,吉米擰開一粒膠囊,將粉末小心翼翼地吸入口中。他知道,此時此刻這個停車場內(nèi)至少還有十名學生在做著相同的事情。對于將大量時間花費在吉他、橄欖球、社交、戀愛這些事情上的吉米而言,“聰明藥”能夠讓他在通宵復習之后依舊神清氣爽,營造出一種“不學習也能取得好成績”的天才形象。
如果你認為只有“學渣”才會依賴“聰明藥”,那就大錯特錯了,事實上在競爭異常激烈的常春藤聯(lián)盟,即便是天天苦讀的“學霸”也難以抵御“聰明藥”的誘惑。瑪?shù)氯R娜就是這樣一個典型。抱著“如果‘學渣’吃了藥比我這個‘學霸’考得還好,豈不是太沒面子”的想法,她千方百計為自己搞到了一些“聰明藥”。根據(jù)瑪?shù)氯R娜的說法,服藥后“注意力會像激光一樣精準,而且信心十足,面對難題毫不畏懼”。一段時間后,她對“聰明藥”的依賴已經(jīng)到了哪怕是在考場上,也必須以“上廁所”的借口離開教室,將40毫克的阿拉德悉數(shù)吞下。至于受到嚴格管制的精神類藥物是如何到達并無醫(yī)療需求的學生手中的,吉米坦言自己有一套既定的“劇本”。每當“聰明藥”消耗殆盡,他就會主動向醫(yī)生尋求“幫助”。
在說出“我做什么都無法集中注意力”,“總是犯困、走神”這樣的開場白后,吉米就開始營造一種“多動癥”的假象——焦慮、雙腿無法受控地抖動、眼睛不斷瞟向窗外。這個時候,好心的醫(yī)生就會開出一個療程的安德拉,足夠吉米熬過整個考試周,甚至以5-10美元一粒的價格轉(zhuǎn)賣給有需要的同學。所謂的“聰明藥”真的有提高記憶力,讓“學渣”秒變“學霸”的神奇功效嗎?答案當然是否定的。美國的科學家曾經(jīng)做過這樣一個實驗:他們將沒有注意力缺陷的學生分為兩個小組,讓他們分別服用含有藥物作用的阿德拉和沒有藥物作用的安慰劑。一段時間后,兩組學生的學習成績并沒有明顯區(qū)別。
科學家就此得出結(jié)論:“聰明藥”唯一的“藥效”,在于它增強了學生虛假的自信心,讓他們誤以為自己的學習效率高于常人。一般而言,“聰明藥”分為兩類,一類是用來治療多動癥的藥物,如利他林和阿德拉;另一類則是針對睡眠障礙,如莫達非尼。它們同屬于精神興奮性藥物,能夠提升服用者的注意力,降低疲勞感。然而,當你了解到他們的真實成分和藥物原理之后,恐怕就會對“聰明藥”敬而遠之了。利他林學名哌甲酯,只能通過興奮中樞神經(jīng)來提高注意力,并不具備增進記憶力和分析能力的功效。哌甲酯在我國屬于一類管制精神類藥物,具有成癮性,斷藥后會出現(xiàn)注意力渙散、精神萎靡、暴躁抓狂等癥狀。
阿德拉的有效成分是苯丙胺,即臭名昭著的安非他命,如果再為它加上一個化學結(jié)構,就構成了冰毒??紤]到該藥具有較高的成癮性,且具有易制毒的特征,在我國尚未批準上市。莫達非尼是一種覺醒促進劑,可以縮短睡眠時間。長期利用藥物剝奪人體需要的睡眠,會導致生物鐘紊亂,引發(fā)情緒不穩(wěn)、抑郁、狂躁、焦慮等精神癥狀。由此可見,所謂的“聰明藥”只是通過影響中樞神經(jīng)達到短時效果,并不能讓人真的變聰明。
相反,濫用這類藥物就像打開了潘多拉的魔盒,讓人產(chǎn)生依賴,最終上癮。在BBC的紀錄片《藥品依賴》中,阿德拉的重度依賴者麥可爾坐在戒毒中心的病床上,回憶自己崩潰的那一刻:“我一口氣吸食了400毫克的安德拉,然后就開始出現(xiàn)幻覺,全身抽搐。我知道自己并沒有吸毒,但長時間的服用讓我對這種藥物充滿渴求,無論是不是需要參加考試。”和他同時期進入戒毒中心的另一名男生,則是在長期大量服用“聰明藥”后,開始逐漸對含有對乙酰氨基酚的鎮(zhèn)痛藥上癮,最終成為海洛因的受害者。
作為家長,為孩子的課業(yè)操心是一定的,但應從正面積極指導和配合,不要覺得有什么捷徑可走。這世上哪有什么聰明藥,不要為了尋找所謂的“捷徑”而毀了孩子的一生。



